60年后,吉電股份人帶著低碳清潔的綠電夢想,為紅旗渠這片紅色創(chuàng)業(yè)沃土注入綠色新動能。
紅是紅旗渠的主色調(diào)。紅旗渠的路上,所有村鎮(zhèn)的屋頂都插著紅旗,看到這一面面迎風飄揚的紅旗,奮斗之情油然而生。吉電股份河南林州龍泉50兆瓦風電項目為紅旗渠畔送來綠色能源,讓這抹紅更加奪目。
“我第—次坐車進山都覺得害怕,一路上坡、下坡不斷,有些拐彎的地方路還特別窄,從車窗往外望去是見不到底的懸崖……”韓永勝是林州龍泉項目部的一員,從開始進山的膽戰(zhàn)心驚到現(xiàn)在施工現(xiàn)場的游刃有余,他在工地上已連續(xù)奮戰(zhàn)1200天。
太行山上的林州風電項目,山路陡峭險峻、蜿蜒曲折、氣勢雄偉,或許對觀景者來說,這里的風景讓人沉醉,但對老韓來說,這里滿是石頭、坡路、崖路不絕的山谷卻是壓在肩頭的"大山"。
“林州龍泉項目道路條件差,氣候惡劣,上個月大雪封山十幾天,我們什么都做不了,為了保證工期,一解封我們就沒日沒夜地干。下雨天,山路泥濘,車底容易打滑,很多材料運不上山,我們就請來了‘高山運輸隊’——馬幫,十多個馬幫,幾十匹馬拉著我們的東西上山,乍一看還挺像商隊。”老韓的詼諧幽默打破了這片寂靜的山區(qū),“至于有些急用的小東西,就只能全靠11路了”,說這話的他指了指自己的雙腿,咧嘴笑了。
一圖引領十萬軍,千秋萬代紅旗渠。“當年的楊貴書記勇于擔責敢于開拓、知難而上不懼艱險,以身作則帶領群眾憑雙手挑戰(zhàn)了巍巍太行山,建成了解決幾代林縣人缺水難題的紅旗渠,我們既然在這渠畔等風來,就更應該用這種精神勉勵自己了。”老韓所在的林州項目團隊始終以紅旗渠精神為動力,遇到困難立即解決。
夜里的太行山,樹葉被吹得沙沙作響。伴隨著“發(fā)電啦”的歡呼聲,林州龍泉50兆瓦風電首臺風機并網(wǎng)發(fā)電。漆黑的夜里,借著燈光,看著徐徐轉(zhuǎn)動的風機葉片,在場的人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該項目每年可輸送1.3億干瓦時的綠色電能,年利用小時數(shù)1932小時,相當于每年減少標煤3.1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4萬噸。
“太難了,今天終于發(fā)電了,感覺一切都值了。”說這話的是河南項目部及林州龍泉項目部項目經(jīng)理荀向陽,80后的漢子,長年奮斗在工程建設一線,黝黑的臉龐記錄著歲月的風吹雨打。“林州龍泉項目是典型的山地風電項目,施工難度大,塔筒、葉片大件設備運輸困難,萬一再遇上雨雪天氣,無疑是雪上加霜,難上加難。”
林州龍泉項目部僅有四人,團隊因一人休產(chǎn)假,只剩下三個男人撐場。師衛(wèi)民便是這個“男團”中的最后一員,跑手續(xù)、處理現(xiàn)場電氣設備安裝、調(diào)試,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因疫情和搶裝潮的影響,項目工期緊、任務重、難度大,面對重重壓力,三個男人咬緊牙關,倒排工期,協(xié)調(diào)各方解決問題,終于首臺風機的葉片轉(zhuǎn)了起來。6個小時后,“鐵三角”帶著所有人,在冰冷漆黑的夜里讓另外5臺風機轉(zhuǎn)起來。
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吉電股份黨委充分運用新能源項目所在地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從井岡山,到延安,再到“人工天河”紅旗渠,該公司引導黨員干部尋訪黨的光輝足跡,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重溫初心使命,在紅色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
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一座大山、一條天河、片片風機,坐落在紅旗渠畔的林州風電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秀美……(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