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一帶一路”連結彼此的夢
今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十周年,如何維持世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各國政要與學界關注的焦點。而對于歐洲與中國而言,如何看待和務實推進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應當構筑怎樣的協(xié)同關系?如何共筑適應現(xiàn)狀與包容的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各國專家就這些問題展開了討論。
“當前,美國是一個單邊的破壞者,而中國和歐盟可以互為伙伴,看看彼此能為對抗單邊主義做出什么貢獻?”在上海論壇上,歐洲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牙科·佩克曼斯這樣說。的確,歐盟與中國有著極大的合作空間。在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龔柏華看來,歐洲的資本、技術和管理專長推動著中國的工業(yè)化進程,而中國龐大的市場也為歐洲企業(yè)帶來了利潤,“這些都是中歐合作的基礎”。
中歐合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雙贏的目標。中國企業(yè)收購的塞爾維亞鋼廠不到一年就扭虧為盈,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重新躋身歐洲大港之列,中法聯(lián)手在英國建設的核電站成為三方合作的經典項目……
圖說:比雷埃夫斯港 最大的集裝箱碼頭,2006年排名歐洲十大集裝箱碼頭之一 圖GJ
對于歐洲各國以及歐盟來說,如何看待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融入“一帶一路”的“16+1”合作,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來自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德拉干·帕夫利切維奇表示,近年來中國實力不斷增長,在國際社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歐洲仍然在適應這樣的變化。
與此同時,一些中東歐國家對“16+1”合作表現(xiàn)出興趣。例如,來自拉脫維亞國際事務研究所“新絲綢之路”項目的負責人烏納·阿列克桑德拉表示,借助“16+1”這一平臺,拉脫維亞作為中東歐地區(qū)的交通樞紐已從中受益,不僅加強了人員往來,也深化了經貿交往。“我們期待‘一帶一路’能夠在更廣更遠的領域支持我們的務實發(fā)展。”但這也讓強調一體化的歐盟感到有點焦慮。“我們很難將中國影響隔離在外。”在德拉干·帕夫利切維奇看來,歐洲應當在承認分歧和差異的同時,更多地觀察、理解和研究中國,“應當看到多贏的局面”。
諸多國外學者也坦言,未來中國的參與不可缺少,然而中歐間的進一步合作依然需要雙方加強互信。為了更好地推動中歐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雙方需要互聯(lián)互通,通過更多的人文交流,進一步推動雙邊互信與理解,進而互相學習與借鑒。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說,中東歐國家市場疲軟、需求不強勁,歐洲市場的關稅問題等,這些都是中歐合作面臨的挑戰(zhàn)。對于歐洲而言,中國是一個姍姍來遲的國家,“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溝通,傾聽各方的聲音”。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海冰表示,中國是一個務實的國家,希望用務實的行動來應對全球貿易治理所面臨的挑戰(zhàn)。
與會代表認為,無論是“16+1”還是“一帶一路”,都不會削弱歐洲人的歐洲身份,中歐合作只會讓歐洲各國的夢與“中國夢”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合力。
正如復旦大學中歐關系學院教授古斯塔夫·蓋拉茨所說,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讓中國和歐盟能夠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方,從而為新的世界格局做貢獻,打造新的國際秩序。
本報記者齊旭 實習生王仲昀